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gxdzc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gxdzc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gxdzc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gxdzc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朱高炽在位短短几个月却名垂青史难道真的被高估了?并不是_ob欧宝中国官网_欧宝登录app入口_ob欧宝中国官网_ob欧宝官方首页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朱高炽在位短短几个月却名垂青史难道真的被高估了?并不是


发表时间: 2024-10-01 23:53:10 栏目: 欧宝登录app入口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48岁的朱高炽暴毙,距离登基还不满一年。此后大家只论朱高炽的生前事宜,对他的死因却闭口不谈。实际上,从史料看,朱高炽的死因是一个巨大的谜题,直到今天也说不清楚。

  其中极具争议的说法,就是朱高炽是被儿子朱瞻基害死的。为什么朱瞻基要害他?因为朱高炽的性格,和历代明朝帝王不一样,这样的性格与朱瞻基的治世之道不同,而且权欲熏心之下,朱瞻基也不顾父子之情。

  虽然死因存在巨大争议,但是朱高炽确实名垂青史,众人看来,其功德甚至超越了父亲朱棣、爷爷朱元璋。

  朱高炽和朱棣的其他儿子不一样,他比较文静,喜欢读书,不喜欢骑射,为人宽厚仁慈,因为不太喜欢运动,导致身材渐渐失控,成年后变得特别胖。

  这样一来,一个鲜明的形象便出现了,可见朱高炽就是一个善良仁慈的大胖子。当时朱棣还没有上位的想法,所以觉得这辈子安安稳稳过,对朱高炽当然也很喜欢,反而是朱高煦,不太讨父亲朱棣的喜爱。

  因为朱高煦比较暴烈,性格好动,有点朱棣年轻时候的影子,但是越长大可能越不受控制,朱棣也对这个儿子有点防范之心。

  按照明朝的规矩,加上朱棣的喜好,朱棣立了长子朱高炽为世子。一切平静如水,直到建文帝的“削藩”思想下来,燕王朱棣一家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炽内心是有点慌乱的,但身在这个家庭,是生是死也只能听天由命,但是次子朱高煦很兴奋,甚至预见了老爹坐在龙椅上的场景。

  朱棣给三个儿子分工,让次子朱高煦和幼子朱高燧跟随自己去造反,长子朱高炽留在北京,消息传到李景隆耳朵里,他深知朱高炽比较仁慈,要是打起来恐怕会分分钟投降,这朱棣的老家,应该是守不住。

  谁知,李景隆想错了,朱高炽非但不投降,还打算与他死磕到底。朱高炽其实很明白,这不仅是老爹朱棣的老巢,更是自己的老巢,老爹没了他也就没了……

  这场守城之战,是朱高炽此生第一次表现得这么强悍,也得到了老爹朱棣的赏识,不过,和他弟弟朱高煦比起来,朱高炽还是显得比较温柔。朱高煦是比较嗜血,而且在关键时候,总能发挥他的价值。

  靖难之役打到后期,朱棣的兵已经到了南京城门下,虽然皇城近在咫尺,但就是破不了,把朱棣气得直跳脚。只好把朱高煦拉出来,给他画个大饼,让他拼命往前冲。

  这个大饼自然就是“你只要破了城门,你大哥的位置就是你的”,朱高煦很吃这一套,果然城破了,朱棣也有过这样的想法,让长子朱高炽下来,把朱高煦推上去做世子,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这个想法没能实现。

  不过,长子太宽厚,次子太暴烈,这样一来有几率会使皇室内部不稳,所以朱棣在世时,就进行了妥当安排,尽量让几兄弟保持平衡,方法无他,就是让朱高煦离开京城,削弱他手上的权力。

  朱棣后来多次御驾亲征,管理之事留给朱高炽,此时是一个难题,朱高炽要如何正确地处理老爹手上的这些政务?要处理得漂亮又完美,还要符合老爹的想法?

  关于这样一些问题,朱高炽有两宝,第一就是绝对服从,在朱棣将权力交到自己手上之后,就问清楚老爹所有的情况和细节,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马虎。

  第二个法宝就是多请教,要知道,朱棣在离开京城时,交代了好几个辅政大臣,他们都是有经验的老臣,对大臣也是忠心耿耿。而朱高炽遇上问题,就会主动请教这些大臣,所以大家对朱高炽的印象很好,朱棣回到京城之后,这些老臣都会在他面前替朱高炽美言几句。

  朱棣因此也很放心,之后的几次亲征漠北之战,无疑是考验了朱高炽,同时也让他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正是朱棣想要的。可以说,他省去了大部分帝王操心的事情,那就是“接班人”。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病逝,奄奄一息的时候,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立下遗嘱,将皇位传给太子朱高炽。

  他此时上位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因为朱棣虽然把皇权交给他,但是军权一直握在自己手上,所以随他御驾亲征的这帮人,也是军中的精锐。

  朱高炽只能把精锐紧急调回京城,自己开始下一步的动作。直到完成全部安排,才公开发丧。

  也正是这些动作,让朱高炽口碑爆棚,百姓甚至将其称之为超越朱元璋与朱棣的明君,是大明真正的好皇帝。就连朝廷的大臣都感慨,当年幸好朱棣保留了朱高炽的位置,没有让朱高煦上位,否则大明就完蛋了,大明有朱高炽,当真是一大幸事。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炽登基,定次年为洪熙元年,而他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颁布“大赦令”。

  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还有一些流放到边境的家属成员,让他们返回住处,为他们冤屈,一些受到迫害的官员,也被恢复官爵。

  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官员吴中和杨勉,并且把他们升为锦衣千户。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刚刚上位时的内部矛盾,很好地笼络了人心。

  第二套动作,就是取消了郑和的下一次航海计划,并且取消了边境茶马贸易,把去云南和交趾采购黄金和珍珠的团队给叫了回来。

  因为这个计划花费太高了,而且以他自己的理解,父亲让郑和下西洋,也有一个私心,就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更大的意义也没有,反而大明要为这个计划背负沉重的代价。

  下一个动作,就是把京师迁回南京。关于这一个举动,其实背后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南方的经济已经远超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朱高炽深知,迁都北京后,朝廷每年都需要从南方运输大量的粮食和物资,以满足朝廷的开支和北方居民的需求。

  他曾在遗诏中提到:“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这句话就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困境。

  因此,从经济方面出发,迁都南京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减轻百姓的负担,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实行的是相对严格的专制制度,加之他的强势执政风格,导致了一些权臣的不满和反抗。

  朱高炽继位时,面临着需要重建政权、平息内乱的压力。迁都南京被视为一种改变政治氛围、打破旧秩序的方式,有助于削弱旧势力,确立新的统治基础。

  此外,南京作为明初的都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迁都南京更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局。

  再者,从军事角度来看,迁都南京也是出于减轻军事压力的考虑。在明成祖时期,北方边疆频繁发生冲突,尤其是对抗北方的蒙古部落。这些冲突不仅导致军费开支巨大,还使得北京等北方城市成为潜在的军事目标。

  朱高炽认为,迁都南京可以将帝国的中心转移到相对更安全的南方,减轻军事压力,维护帝国的稳定。

  他作为太子时曾多次在南京监国,对南京的环境和文化都很熟悉。再加上他身材肥胖、体弱多病,估计很难适应北京的气候和环境。因此,从个人情感出发,他也更倾向于迁都南京。

  除了以上做的这些事情之外,朱高炽还抚恤灾民,他早在监国期间,就花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在赈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而且也很重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是他政绩的重中之重。

  还有就是减免百姓的税赋压力,之前朱棣做出的各种举动,对百姓来说,无疑是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走出这个困境,他对那些受到自然灾害的百姓,予以减免田赋,并且还会免费给他们粮食和其他的救济。

  他在实施之前,也做了很多调查,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发现这样做是可行的,最终才这样做,而不是因为仁慈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只可惜,还没等他完全施展自己的报复,却在几个月后,也就是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的五月,突然暴毙,年仅48岁。

  他成了大明最遗憾的皇帝,登基还没一年就永远离开了人世,他还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明朝后世皇帝,自然也不会帮他完成这些遗志,因为大明此后再也找不到这么仁厚的皇帝了。

  明仁宗朱高炽无愧于一个好皇帝的称号,也无愧于百姓,他走后,世人称赞,且谈及朱高炽,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

  大明存在感极高的皇帝不少,但能像朱高炽这样,在位仅仅几个月却名垂青史的,恐怕少之又少。

  事实证明,朱元璋和朱棣之前一直信奉严苛治世的理念,也不一定正确,有时候太过严苛,也会换来太多的不满。

  但一位仁厚,也不是帝王该有的姿态,朱高炽也就是走得早,很难预测,如果他走得晚几年,能不能当好这个皇帝?这也是无法给出答案的历史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