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生在帝王家、吃着百家饭他的格局比朱元璋、朱棣更大
清军入关后,从顺治二年设立明史馆,一直到乾隆三年,终于完成了《明史》的编撰。一部史书,编了94年,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很多人认为,清人编撰的《明史》,对明朝肯定有所黑化,其实,这种臆测并不属实。在“二十四史”中,《明史》材料翔实、行文简洁,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正史。《明史》对明朝帝王的评价也相当公允,在《明史·本纪第十六》有云:
意思是说,明朝一共16位帝王,除了朱元璋、朱棣这两个“祖”以外,贡献较大的帝王还有3个,他们分别是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以及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的情况,和朱高炽、朱瞻基略有不同。朱高炽、朱瞻基继位时,明朝欣欣向荣,只要不犯大错,必然能成就一番霸业。然而,朱佑樘登基时,明朝已经千疮百孔、积弊已久,但他扭转乾坤,促成了“弘治中兴”,这份功绩,实属不易。
朱佑樘是一位可以和汉文帝、宋仁宗并肩的明君,他在某方面的格局,甚至超过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客观地分析朱佑樘。
明朝自朱元璋开国以来,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中间虽然也有波折,但整体上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到了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把明朝差点拖垮,好在明代宗和于谦力挽狂澜,避免了明朝发生“靖康之耻”。可惜明代宗无子,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辟,8年后传位给他的儿子朱见深。朱见深也就是明宪宗,是本文主角朱佑樘的父亲。
笔者上个星期刚写过一篇关于明宪宗朱见深的文章(朱见深: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明朝第8位皇帝的胸怀,可纳百川),我用八个字来评价朱见深: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朱见深有很严重的童年阴影,他5岁时被叔叔废掉太子之位,面对叔叔的监视和幽禁,他身边的宫女太监纷纷离他而去,只有比他大17岁的宫女万贞儿死心塌地地留在他身边。在昏暗的成长环境中,万贞儿是朱见深最信任的人,这让朱见深对万贞儿有浓浓的依恋,以至于朱见深17岁登基时,他要纳34岁的万贞儿为妃。
万贞儿虽然年龄大,却宠冠六宫,有一次,吴皇后因为吃醋,难为万贞儿,朱见深一怒之下,不顾太后劝阻,废了吴皇后。可见,万贞儿早已是朱见深的心头肉。
朱见深对万贞儿的宠爱,助长了万贞儿的跋扈。后来,万贞儿为朱见深生下皇长子,朱见深大喜,打算立他为太子,只可惜这一个孩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万贞儿从此再未有孕。
万贵妃因自己的儿子死了,为避免其他嫔妃母凭子贵,便千方百计阻止她们生下孩子,甚至不惜逼迫她人堕胎。
关于万贞儿迫害皇子的事情,纵然这件事在史学上有争议,但《明史》中有明确的记载:
中官用事者,一忤意,立见斥逐。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出自《明史·卷一百一十三》)
成化初年,明宪宗征讨蛮族,有一位瑶族之女纪氏,因父亲获罪而成了俘虏,被充入掖庭,沦为宫女。纪氏长得貌美,因为父亲是官宦出身,所以读过几年书,不久后便在后宫中脱颖而出,授为女史。
成化五年,朱见深到内藏库偶见纪氏,和纪氏闲聊,觉得她才貌双全,便临幸了她,之后便很快忘记了这位女子。不料,纪氏竟然怀孕了,万贵妃听闻后,怒火中烧,派宫女前去打胎。宫女心慈,回来谎称说纪氏只是病了,并不是怀孕。万贵妃松了一口气,但仍未放下戒心,打发纪氏到安乐堂去当苦役。
万贵妃听闻纪氏竟然偷偷生了个男孩,紧张得不得了,赶紧派太监张敏去把孩子夺来溺死。张敏叹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他到底心善,不忍心将朱见深当时唯一的儿子溺死,于是偷偷把孩子藏起来,私下用“粉饵饴蜜”喂养,然后告诉万贵妃:孩子已经死了。
就这样,这一个孩子慢慢长大了。当时,朱见深的吴废后(上文提到,因为难万贵妃而被废的皇后)住在冷宫之中,因为离安乐堂很近,她还抚养过这孩子一段时间。因为吴废后早已对万贵妃没有了威胁,所以万贵妃并没有关注到这孩子。
生于帝王家,吃着百家饭。明朝第九位皇帝的童年,比他爹还不幸。但是,和父亲不同的是,明孝宗并没有因童年的阴影而走向扭曲,这是他人生的伟大之处。
成化十一年,明宪宗朱见深已经29岁,膝下犹空,一日起床,太监张敏正在为朱见深梳头。看着掉了满地的头发,朱见深感叹曰:“朕老了,可惜王朝后继无人啊!”张敏听完,赶紧跪下说:“陛下,你其实有一个儿子,他已经六岁了。”
朱见深用难以置信的目光审视着张敏,张敏才把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朱见深听完,大喜过望,赶紧命张敏去接孩子来相见。当朱见深见到6岁的儿子时,仔细端详他的面容时,感叹道:“我子也,类我!”
6岁的皇子,连胎发都没敢剪,没有享受过一天皇子的待遇,朱见深呆呆地望着儿子,想起儿子这些年遭受的苦难,并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被叔父幽禁的岁月,不禁悲从中来,他抱着瘦弱的儿子,哭得像个孩子。
于是,朱见深给这个6岁的儿子取名为朱佑樘(chēng),并牵着朱佑樘的手,将他介绍给大臣:这是朕的儿子!
次日,朱见深昭告天下,立朱佑樘为皇太子,封朱佑樘的生母纪氏为淑妃。诡异的是,就在朱佑樘坐上太子之位不久,他的母亲纪氏在宫中暴毙身亡,太监张敏竟吞金自杀。自古宫闱多疑案,这二人之死,到现在仍是谜团。
朱佑樘9岁那年,父亲正式为他安排系统的教育,其实,明朝的皇子,和清朝大不相同,后者从小就必须接受严格的教育,但前者却并非如此,例如,明朝第14位皇帝朱常洛到了十多岁才正式入学开蒙。受教育的时间越晚,意味着这一个皇子的可塑性就越小。
朱见深给儿子安排的老师,都是当时的泰斗,例如,当时有个说法是“学问渊博程敏政,文章最好李东阳”,程敏政和李东阳二人,是成化年间的鸿儒,史载程敏政“学识渊博,为一时之冠”,他官至吏部侍郎;而李东阳则是“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他在后期,曾位列内阁首辅。这二人,都曾给朱佑樘当过老师。
朱佑樘从这些老师那里,学会了孔孟之道,更学会了历代明君的治国良策。总之一句话,凡是利于太子品格养成、利于帝王执政的内容,他都学了,而且学会了。
那个年代的富贵子弟,虽然重视学业,但总有轻浮之心。朱佑樘则不同,他每次上完课,会亲手把书本整理好;他写完字,会把笔墨纸砚收拾好。即使生病,他仍然坚持上课。在学堂上,朱佑樘态度恭谨,不懂就问,没有一个老师不夸奖他的。
成化二十三年,朱佑樘18岁,万贵妃病逝,明宪宗朱见深肝肠寸断,说了一句:
果然,7个月后,朱见深郁郁而终。在大臣们的拥立下,皇太子朱佑樘登基,改明年为弘治元年,后人称之为明孝宗。
且说朱佑樘登基,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明宪宗晚年怠政,大臣们早有不满,如今新君继位,令大家都有所期待。然而,还有一群人,则如坐针毡。
例如,万贵妃的弟弟万喜,他听闻朱佑樘顺利继位,面如死灰,回到书房写好了遗书,等着朱佑樘来杀头。毕竟,朱佑樘和万贵妃之间,有着深仇大恨。还有很多曾经巴结过万贵妃的人,也都非常惶恐。
可是,大家都小看朱佑樘了,虽然有大臣上书建议将万家满门抄斩,但朱佑樘却视如不见。
作为一个掌握无上权柄的帝王,他遭过很多罪,也受过很多伤害,在他有机会报仇的时候,他没这么做。他有杀仇人的理由,但却不杀,这才是明君的胸怀和气度。
朱见深曾经是一位明君,只可惜,他晚年有三大弊政(西厂、皇庄、传奉官),把明朝搅得乌烟瘴气,待到朱见深去世,他留给儿子朱佑樘的,是一个民生凋敝、朝政紊乱、千疮百孔的明朝。
由于童年的坎坷经历,朱祐樘的身体并不好,但他早朝从不缺席,有时候事情太多,他还重开午朝,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和大臣们商议朝政。明朝多年没再次出现过这么勤政的君王,大臣们刚开始还不适应,以为朱佑樘是做做样子,后来见皇帝日日坚持,大臣们都感动不已,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明君。
朱佑樘当时毕竟才18岁,他知道,自己还年轻,若想变得强大,要一直充电。于是,他上午处理国事,下午又重开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
以前的经筵侍讲,是每三个月一次,大多是做给天下人看。但朱佑樘要求每天一次,如果当天有空,就多学一点,如果政务太忙,就少学一点。
朱佑樘登基时,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和很多青年帝王不同的是,朱佑樘脾气温和,他敢于任用直言善谏之臣,无论大臣们给他说什么,他从不生气,大有宋仁宗之风。
朱佑樘生活非常节俭,他的父亲朱见深在世时,每年都要用上千匹松江细布做衣料,待朱佑樘登基后,有人给他送来新衣,他感慨说:“这种布,一匹抵得上十几匹锦棉,我穿他,太过浪费。”从此下令不再用此布做衣服。
朱佑樘虽年轻,他却有一个其他帝王望尘莫及的品格:不近女色。朱祐樘之妻张皇后16岁嫁给朱佑樘,夫妻二人感情甚笃。朱佑樘登基后,大臣们多次奏请给他选妃,他都嗤之以鼻。终朱佑樘一生,他的后宫嫔妃数量,从始至终保持1人,那就是元配夫人张皇后。这种现象,在中国帝王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朱佑樘勤俭躬行、勤于政务,重视司法,打击贪腐,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大明朝很快变得吏治清明、河清海晏。这是明朝自“仁宣之治”以后,迎来的又一个治世,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蒸蒸日上,史称“弘治中兴”。
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意思是说,人对于最高境界的追求,是一个不停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止住贪念,并且改正错误,才能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