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聆听“开学第一课”共同见证学员们的突破和蜕变
运-20飞机在天空划出壮丽航迹,带着新一批飞行学员赴空军航空大学报到;郑和舰在浩瀚海域破浪前行,载着海军航空大学新招录的舰载机飞行学员逐梦起航……
又是一个学年的开始。对刚刚步入军校的新学员来说,前方充满了未知和惊喜,让他们满怀期待。而对于早已融入军校生活,或者慢慢的开始为毕业做准备的学员们来说,新的学年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更多的可能。
用一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打开新篇章,学员们获得启迪与力量——在英雄塑像前,聆听先辈感人事迹;向实战贴近,不断锤炼打赢本领;与毕业学长对话,坚定内心报国理想……
在课堂上收获,在历练中成长。新的学年,新的变化。让我们走进军校,一起聆听“开学第一课”,共同见证学员们的突破和蜕变。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雪山时,管物资的军需处长把最后一件棉袄留给战士,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被冻僵,永远地留在那片冰天雪地里……”
8月下旬,陆军勤务学院的学员们齐聚“两红”文化广场,在故事《丰碑》的原型——胡军的雕塑前,聆听新学期的“开学思政第一课”。
大四学员杨杰作为解说员,向刚入学的新学员们讲述后勤战线上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俗话说,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子。但为什么在红军的队伍中,管做饭的饿死了,管衣服的冻死了,有力气的累死了?”故事描述完毕,杨杰向新学员问道。
“过雪山草地时,炊事员、担架员和物资管理员在对抗恶劣环境的同时,还要保障战友、照顾伤员,生死抉择时刻,他们毅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大一新生周嘉怡抢先回答。
从小,周嘉怡就很喜欢听革命历史故事,喜欢阅读革命历史类书籍。“董存瑞、邱少云、雷锋……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从军报国的种子。如今得偿所愿,我要潜心钻研专业技能、练就过硬军事本领,以我之青春守护祖国大好河山。”她坚定地说。
讨论中,有新学员对“两红”文化广场的命名由来产生好奇。讲解时,杨杰如数家珍:“‘两红’即为红岩精神和红管家精神。咱们学院坐落在美丽的山城重庆,这里不仅霓虹璀璨、生机盎然,还是一座具有厚重红色资源的城市。在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大破坏时,涌现了一大批忠于理想信念、坚贞不屈的人。红岩精神正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作为军校学员的我们,必须将它传承和弘扬下去。”
“红管家”的原型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首任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杨立三和们自力更生,组织军工生产,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兵站和补给站,基本保障了前线部队的粮草、弹药需求。除此之外,他还组织成立了被服厂、纺织厂、印钞厂等一系列生产部门,基本实现了革命队伍内部的自给自足,成为被百姓和战士们称颂的“红色大管家”。
在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彭德怀元帅说:“我们就是‘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寇,‘小米’是靠杨立三筹集的,‘步枪’是靠杨立三的兵工厂制造、修理的。由此可见杨立三为抗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听完学长讲解的红管家精神,新学员唐学全陷入了沉思。他就读的是军需能源专业,入学报到时,了解到油料相关专业的学员毕业后,大多数会分配到偏远的洞库,这与他内心上阵冲锋的渴望相距甚远,因此情绪一度低落。
此刻,先辈的事迹激励了唐学全,他深刻体会到后勤工作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的因素。“作为一名军需能源专业的学员,我渐渐认识到肩上的职责之重。岗位有分工,战位无不同,我一定要努力学好专业相关知识,为保障打赢贡献自己的力量!”唐学全振奋地说。
听完新学员们的感受,还有一年就要离开院校的杨杰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我们要向革命先烈学习,肩负起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要拿出在精神上不怕吃苦、在环境上不避艰苦、在现实中踏实苦干的恒心决心,才能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他感慨道。
课堂最后,在广场中央的军号雕塑前,学员们整齐列队。“我是中国人民军人,我宣誓……”铿锵誓言响彻广场上空,学员们眼神坚毅、斗志昂扬,表达着身为军人的骄傲和自豪、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三秦大地,暑气未消。开学第一周,空军工程大学地面领航专业的大四学员们已经坐上模拟训练中心的引导席位。指挥大屏上红蓝光点不断闪烁,广播系统里指令声密集有序,一场没有硝烟的对抗演练在模拟空域中激战正酣。
“现在模拟的是航空兵某旅真实执行的一次警巡任务。”教员唐佳对学员们说,“你们需要引导多机种协同编队抢占有利阵位,保持任务空域制空权。”
这堂新学期的第一课,唐佳用仿真系统还原了他暑期在部队跟训调研期间真实的任务经历,通过划分小组、嵌入角色,把指挥引导权交到了学员手中。
学员白昊霖对本学期的模拟训练课充满期待,前一天晚上,他已经对照任务简报制订了整套的预案。但是到了课堂上,随着任务展开,他攥着话筒的手还是打颤。
“空域出现‘敌’机1批次2架……”正当白昊霖全神贯注做相关操作时,特情突至。他按照预案完成了兵力调配,然而,随着护航飞机的前推,编队侧翼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遭‘敌’锁定,请求支援!”无线电中传来了“飞行员”的紧急求救。白昊霖努力回想着书本上的应对策略,但理论知识在大脑里搅成了“一锅粥”,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渗出。
对于学员的“卡壳”,唐佳早有预料。场景中导调的“敌”情、特情、险情都源于练兵备战一线,学员很容易一下子“招架不住”。
这一刻,白昊霖意识到书本上的内容并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态势。“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他果断打破常规,跳出固有思维模式,下达了一系列指令,指挥飞机灵活机动、调整战术。
“收拢编队,确保战机安全。”编队暂时脱离了危险,白昊霖也重拾信心,继续引导战鹰向目标空域挺进。
任务还在进行,唐佳并没有停止他的“刁难”。电磁干扰、佯攻突袭……情况层出不穷,演练进入了胶着状态。
此时,学员韩琪正按照计划指挥编队前往指定空域截击。他熟练地操纵鼠标测算方位,向“飞行员”通报目标航向和高度。殊不知,在屏幕的角落,另一架“敌”机已经悄然转向,导弹袭来,编队尾机惨遭“击落”。望着屏幕上消失的光点,韩琪的心情也跌到了“冰点”。
作为停飞学员的韩琪,也曾驾驶战机翱翔天空,因为身体原因转入领航专业学习后,他立志要在地面上当好战友的“僚机”,为他们保驾护航。为此,韩琪刻苦钻研专业相关知识,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相比以往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这次实战模拟的节奏变化真是太快了,如果这是一次真实任务,战友可能要为此付出生命。”第一次上手指挥的韩琪,深刻感受到能力的差距。
“任务还没有失败,局面还能扭转。意识到问题并不可怕,模拟演练就是让我们找准问题、积累经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引导员。”教员的鼓励让韩琪振作起来,他重新拿起话筒,在教员的悉心指导下,引导编队将“敌”机击退。
“引导员在空军部队素有‘第三僚机’之称,也是这批学员毕业后的第一任职岗位。”唐佳说,“这场模拟演练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战场的硝烟味,倒逼学员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随着“敌”机退出空域,课堂上最终响起了胜利的欢呼。一堂课结束,唐佳带着学员们一起复盘研讨,总结经验教训。
“对于即将走向部队的我们,这堂作战‘入门课’太宝贵了!”课后,学员黄坤兴奋地说,“我要在剩下的学习时间里补足自己的能力短板,努力融入部队战位,以过硬专业素养忠诚履行使命。”
当在学员队看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无人车模型展示,看到布满一整面墙的卫国戍边申请书时,海军工程大学2024级新学员吴延江感到热血沸腾。
这是海军工程大学开展新生入学第一课的现场。学员大队通过实物展示、视频连线、讲演交流等方式,向新学员讲述优秀毕业学长报国强军的成长故事,在入校时为他们画出军校学员好样子,帮他们走好军旅生涯第一步。
从小就有着军旅梦的吴延江,在展示墙边轻移步伐细细观看,将各位赴边学长的故事读了一遍又一遍。
2019级学员冯念恩专业排名第一,他被电影《守岛人》主人公王继才的事迹深深感动,矢志守卫好祖国的每一寸海疆。“岛再小也是国土,我想去广袤无垠的南海,哪怕是成为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毕业选岗时,冯念恩第一个填报了赴边志愿,现在南海某岛礁部队任职。
吴延江说,从字里行间,他读懂了一名军人的使命责任和家国情怀,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学长们那样,既在学业上拔得头筹,又能到一线部队建功立业。
这次授课的视频连线环节,令吴延江感到十分惊喜。学员队邀请已经到一线任职的毕业学长,谈一谈自己在部队的切身体会。
作为受邀连线的一员,毕业学习成员席淼讲述了他利用专业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实例——他和营里官兵共同讨论分析各类新型航行器的结构布局、设计理念,提升了大家对新型航行器的理解和认识,在后续的演练任务中派上了用场。
听了学长的分享,学员刘睿认识到:“一次次思路改进、一遍遍敲击键盘,隐藏着科技强军的制胜密码。”拿着新下发的课程表,看到上面丰富多样的课目安排,他决心要把专业相关知识吃透摸清,打牢胜战基础。
当几名研究生学员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科研故事时,电气工程专业的学员贾东鹏听得格外认真。
“这个太酷了!”贾东鹏看着面前的智能机器人两眼放光。前不久刚成为直博研究生的学员饶上俊,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现场。他结合实物,图文并茂地给大家讲起自己参加国际先进机器人与仿真技术大赛的难忘经历。
那次比赛,小组成员准备了大半年时间,组队跨专业学习无人智能知识。他们每天往返图书馆和实验室,从调整框架方案到确定机械结构,经过一遍遍地尝试、推翻、打磨,最终实现了实战化运用角度的创新,在港口侦查赛道一举夺魁。
课后,对此特别感兴趣的贾东鹏找到饶上俊,抓紧向学长请教。“学校科研实力很强,不仅有顶级科学家带队攀登,还有许多青年人才全力以赴。欢迎更多心怀科研梦想的人加入团队,我们大家一起为强军事业而努力奋斗。”饶上俊高兴地说。
虽然素未谋面,却早已心生向往。与贾东鹏抱着同样想法的新学员不在少数。该校领导介绍,“开学第一课”采取“趣味科技迎新”的形式,旨在让新学员对所学专业,对“指挥员+科学家”的培养目标有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
前方闪烁的灯光,能照亮后来者的路。一位位学长的讲述,点亮了新学员们强军报国、科技报国的初心。“能指挥、懂技术,这是青年军官应有的基本素质。”吴延江和贾东鹏对此深有感受,他们约定要在未来4年里彼此鼓励、监督,比比看谁做得更好。
课堂的尾声,教导员陈俊丞让大家给4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目标,做好对军校生活的规划。
“字落几行,写不完未来期望。”陈俊丞说。前方的路或许并非坦途,但年轻的军校学员们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这封信,作为“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作业,一定会在未来见证他们放飞梦想、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