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陂不成镇】湖北楚剧(花鼓戏):武汉市黄陂区籍楚剧名角名家
汉阳府郡丞陈某每至晚间,微服私访,捕拿演唱花鼓戏者。正月二十五日,捕获正在演唱者二名,重责枷示:
昆腔二黄诸戏,贞淫杂出,尚寓劝惩之意,惟花鼓戏有淫无贞,故当地历经示禁。汉阳蔡邑尊前已出示制止在案,乃近闻黄陂、黄冈等县之无业游民,又到汉埠通济门外演唱花鼓小戏。
小家乡汉剧场,特聘武汉闻名玉壶春全班合演:张坤臣、刘鸿生、王小山、李安喜、小白兰花、小桂兰、匡伯伶(楚剧)、小官宝(楚剧李百川)、小桂芬(楚剧章炳炎)、张小峰、冷月仙、小桂宝、小月红(汉剧)、赛翠霞、小香水(汉剧)、陶紫云。
上海乃互易商货巨埠,百戏杂陈,京剧、昆曲暨四明文戏等,各界已习见熟闻矣。独京剧来历之汉调,尚付阙如。故本家乡不吝重资,礼聘汉口玉壶春全班超等名角到沪,准定本月十五日在小家乡四层楼日夜开演,拿手好戏,戏目详见家乡小报。凡酷嗜皮簧者,莫不知汉剧之佳妙。加以初度来申,诸君决议先覩为快。开幕在即,先布戋戋,伏希各界亮察贲临为荷。小家乡汉班剧场谨启。
注:1926年(民国十五年)9月之前仍是湖北的黄陂(黄孝)花鼓戏没有定名为“楚剧”,前期楚剧艺人就以“汉剧”“汉剧班”之名参与扮演。
1937年《·湖北的「楚剧」》:「楚剧」俗称为「花鼓戏」,同「二黄」戏的发生相同,「楚剧」亦是发源于湖北的黄陂县的,并且至今仍而通行于黄冈、黄梅、广济、麻城诸县。在湖南,「花鼓戏」是又被称作为「采茶戏」的,这为得采茶或种秧,都是在春夏之交。
1947年01月07日《大公报(上海版)·关于「楚剧」及其他》:「楚剧」是湖北的一种当地戏,始于黄陂,所以是剧的艺人以黄陂籍的居多,即便不是黄陂人,念台词也多学做黄陂腔,成为风气。这正阐明这是一种道地来自乡土的民间艺术。「楚剧」俗称「花鼓戏」,角度若干有识人士的力加变革今后。才正式定名为「楚剧」的。
《楚剧奋斗史》:楚剧原乃是湖北黄陂、孝感一带村庄农民在做完农活之后,或玩灯戏谢神之时,用迎神赛会的服装,借新婚妇女的衣饰,扮成生、旦、丑各类人物,一唱众和,闹年锣鼓配乐,扮演《何氏劝姑》《蔡鸣凤辞店》《小姑娘贤能》《张先生讨学钱》等民间故事,这种扮演办法,其时我们随口叫它“花鼓戏”。【王若愚《楚剧奋斗史》(1947年—1949年),《戏曲研究资料》(第 4 辑),湖北省戏曲作业室编,1982年,第 31 页】
1965年扬铎遗稿《楚剧构成在武汉》:楚剧的前身是黄陂花鼓戏,为湖北民间小戏之一种。在湖北各县盛行的花鼓戏,派系甚多,如天沔花鼓、远安花鼓、钟祥花鼓、兴国花鼓,遍地随地异名,更有所谓东路花鼓、西路花鼓等名字,这都无非是由花鼓灯戏等演化而来。黄陂花鼓戏盛行于黄陂、孝感一带,大约在清代中叶道光年间,汉口就有黄陂花鼓戏的扮演。
江秋屏(1886—1945)艺名小宝宝,黄陂县泡桐店祝家湾(武汉市黄陂区李集街)人。泡桐店为花鼓戏窝子,名角辈出,江从小受艺人熏陶,十岁左右以善唱灯戏扬名故乡。后拜师江长玉(别号江洋人)十六岁搭作业戏班在村庄集镇唱戏。他随江长玉进汉口时,在德租界清正茶园揭穿演唱黄孝花鼓戏。1903年,他与小年红、夏世燮在英租界审理茶园组班演唱。江秋屏扮相秀美,嗓音清亮,咬字行腔黄陂乡土风味浓郁,花鼓戏迷为之倾倒,常“赶包”(即赶场)在几个茶园接连扮演,方能满意很多观众的要求。时茶园盛兴点戏,他常被点名上台,演唱《思儿》、《十绣》、《私妊娠》、《十二想》、《进鸾房》、《四绣想念》等五、六首单边词,观众才尽兴作罢。其拿手戏《十二想》、《吃醋》、《雪梅观画》曾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1912年,他与朱福全、胡喜堂等人在法租界首家黄孝花鼓戏戏园共和泰平楼组班献艺,创始花鼓戏出售门票扮演办法,替代茶园的卖茶点戏。小宝宝艺名亦以巨幅金字匾悬挂在戏园门口。江所饰人物多为闺秀、村姑和家庭,如《观画》的秦雪梅、《四下河南》的赵琼瑶、《王老六吃醋》的张二妹、《辞店》的胡氏和《瓦车篷》的李氏等。《打连响》为其绝活,手持镀铬的铜管连响,以双手打满花,欢欣鼓动,连响声脆,铜管亮光,观众目不暇接,赢得满堂喝彩。王若愚在《楚剧奋斗史》中记叙他此刻的名誉“红得发紫”。他为人大方,长于外交,与京剧艺人梅兰芳、汉剧艺人余洪元均有往来。梅兰芳1919年冬初次来汉扮演,他向梅学习扮装,承受梅赠送的点翠头面及水片。黄孝花鼓戏艺人从此开端贴水片、梳古妆大头号发式。1930年前后倒嗓,一度息影舞台。1935年,因不满天仙戏园老板周老九的欺辱,勃然组班赴湖南常德、衡阳等地扮演。抗日战争迸发后,改班名为曙光抗敌活动宣扬队。后在常德与黄楚材带领的楚艺抗敌活动宣扬队兼并,到广西桂林扮演,得欧阳予倩解囊相助,并组织剧场演戏。1945年逃亡到贵阳,终因私蓄竭尽,无力保持一班人的日子,郁闷成疾,于3月5日病逝。临终前还叨念“班子不能散,要带回汉口。”【《创意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江秋屏(1886—1945) 湖北黄陂人。艺名“小宝宝”,工闺秀。师从江洋人,1903年在英租界审理茶园组班,以“单边词《思儿》《十绣》《十二想》《私妊娠》等知名,擅演《观画》中的秦雪梅、《四下河南》中的赵琼瑶、《辞店》中的胡氏、《王老六吃醋》中的张二妹、《瓦车篷》中的李氏等人物,百代公司录有其拿手戏,《打连响》为其绝活。1919年向梅兰芳学习扮装,并承受梅赠送之点翠头面等,为楚剧梳古妆、贴水片第一人。【《楚剧图文志》】
王若愚(1890-1964)名元宝,黄陂县方家潭人。新近工旦,艺名小桂清,改丑行后更名若愚。幼读私塾五年,喜玩灯戏。1908年拜陈浩伢为师,在汉口租界美丽茶园搭班扮演。1912年转 入法租界共和泰平楼。扮演《游春》、《龙凤环》等剧的彩旦,他边 跑圆场边梳头的扮演,受人称道。1925年任共和泰平楼老板,聘高 月楼、金大力等排练武功戏。王热心公益,具有正义感和奋斗精力。1926年北伐军会师武汉时,王为花鼓戏争夺合法位置而奔波,被选为楚剧进化社委员兼外交组组长,并以楚剧代表身份参与湖北剧学总会。1928年,汉口市公安局举行禁演楚剧会议,王代表楚剧界力排众议,申辩被禁楚剧剧目的社会价值,仍被公安局禁演楚剧六十九出。同年,带领楚剧同仁向戏园老板提出添加薪酬,将包银改用银元付出,使大批艺人添加收入。戏园老板勾通公安局刑警队将他与李百川、章炳炎关押、罚款。1929年,楚剧练习班主任李一风贪婪公款,王若愚等领头指控,卒使李被免职。1930年任共和舞台后台司理。1934年任第三期楚剧艺人练习班教务、经济委员,次年任楚剧同学会主席。时值川剧艺人雪艳秋一行旅沪扮演返川,逗留武汉,王以楚剧同学会名义盛情接待,播下楚剧与川剧同行友谊的种子。抗日战争迸发后,王活跃发动楚剧艺人投入救亡运动,组织劳军义演和救济难民、难童,并热心参与各地来汉进步人士的社会活动。1937年末,被选为中华全国戏曲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并在周恩来、郭沫若、田汉等掌管的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率队赴孝感等地宣扬扮演。1938年,王与沈云陔、高月楼等参与战时歌剧艺人讲习班学习,组成问艺楚剧宣扬二队,王若愚任队长,曲折于四川重庆、泸州等地,坚持八年抗战。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赞扬楚剧宣扬队业绩感人,队长“人很诚实”。1947年,编撰《楚剧奋斗史》稿,记叙了楚剧界人士艰苦创业的进程。1950年到会全国第一次戏曲作业会议时,周恩来总理接见王若愚并问询入川楚剧艺人返汉后的状况。同年任武汉市楚剧作业第二团团长,活跃扮演新戏《九件衣》、《红娘子》。1951年任武汉市楚剧作业团副团长。1956年在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扮演大会上,荣获省公民委员会奖状。【《创意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王若愚(1890—1964) 湖北黄陂人,原名元宝,艺名“小桂清”。工旦行,后改丑行,更名若愚。1925年任共和泰平楼老板,他热心公益,活跃为争夺楚剧合法位置而奔波。聘高月楼、金大力等创始楚剧武戏。抗战期间,任楚剧问艺二队队长,在四川坚持抗日宣扬扮演。撰有《楚剧奋斗史》。【《楚剧图文志》】
张玉魂(1895—1953) 男,黄陂县人,工旦。年少随泡桐店江洋人(江长玉)戏班学艺。1920年经江介绍到汉口租界天声舞台搭班。始演花旦,艺名小春芳,善演美丽、风流的妇女。后因嗓音改变,改演青衣。他吸收了云中仙(李品三)、陈月仙唱腔之长,根 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发明出一种低沉唱法,唱时如泣如诉,深重宛转。擅演《百日缘》的张七姐、《大教子》的秦雪梅、《吴汉杀妻》的王兰英等悲惨剧人物。代表作《白扇记》,妇孺皆知。他把黄氏母女被匪徒强占后忍辱含悲、难言隐私的苦楚情状,扮演得感人至深。回述“血海冤仇”的唱腔,声响的强弱比照,沉痛、侮辱、仇视的心情改变,适可而止,在扮演此剧的同辈艺人中称上乘。1936年,百代公司灌制了他与高月楼合演的《白扇记》唱片。1946年,他随问艺楚剧二队从四川返汉,在美成剧院重演此剧,半月爆满,后因观众过多压塌楼座才停演。张身后,观众无缘再睹风貌,竟说他将《白扇记》带进棺材。楚剧晚辈仿其风格演唱的《白扇记》,仍招引很多观众。【《创意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张玉魂(1895—1957) 湖北黄陂人。艺名“小春芳”。初演花旦,后改青衣。发明深重宛转的低沉演唱办法,擅演《百日缘》《大教子》《吴汉杀妻》《白扇记》,灌有《白扇记》唱片。【《楚剧图文志》】
蔡鸣凤〔蔡明凤〕(1~4)筱春芳【张玉魂】、筱叫天【高月楼】 高亭 Teb463~466 1929【1984年已仿制】
降香赏花(1~2) 杨幼梅、沈云陔、徐小哈、李百川、彭如玉、筱春芳【张玉魂】 高亭 Teb499~500 1929年录制【1984年已仿制】
李百川(1896—1944) 原名李祖赐,字荫庭。黄陂县泡桐店袁李湾(注:今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袁李湾村)人。其父为村庄成衣,他八岁时读私塾(二年),随孝感县秀才夏秦学、余春舟念书,因家贫停学务农。泡桐店是花鼓戏窝子,李从小爱看戏、唱戏,抄唱本自学。无师自通,每当年节湾里唱灯戏,必入伙扮演人物。1909年,袁李湾集资办灯戏科班,他入班学艺,并签约立据,出科后每年元宵必返乡献艺三天。李在汉口成名,仍失约不误。李在科班师承李品三,学艺三月即登台。后从师陶阳,搭四季班外出扮演。1914年,张银林和夏世燮在汉口组织玉壶春班,邀李入班。时值李在孝感县东阳岗唱“赌戏”,赌场头人不放行,袁李湾乡民以本湾艺人能在汉口登台为荣,派出三十余人持鸟铳将其护送到玉壶春。李以小官宝艺名登台,成为玉壶春戏班的台柱和后台司理。1920年更名李百川。1922年,因不满前台老板李保记凭借洋人实力压榨艺人,勃然另组楚歌社赴上海扮演一年。1923年,由沪返汉后就聘天仙舞台,并与陶古鹏、章炳炎协作,聘琴师严少臣改人声帮腔为胡琴配乐,取得成功。1926年,协同陶古鹏、江秋屏等组织同业公会,是年建立楚剧进化社,他任委员兼组织组组长。1927年新年,率班进血花家乡扮演,在李之龙编导的《小尼姑思凡》中饰小尼姑,参与楚剧的变革活动。1928年,与沈云陔协作于天仙班,自动让贤,由沈挂头牌。1932年起,与沈一起运营满春戏园,广纳人才,更新剧目,改造扮演办法,使满春班雄踞武汉剧坛数年。时盛行连台本戏,长于编剧的李百川以浅显小说等为资料,编写了《天宝图》、《三门街》、《天雨花》、《杨家将》、《瓦岗寨》等近二十部连台本戏。1937年,为鼓动民众抗日,以黄陂木兰山传说故事,编写《花木兰参军》连台本戏。所编剧本,内容多为揭穿封建婚姻的罪恶、打击为富不仁、讴歌爱国精力和民族气节,剧情引人入胜,言语浅显生动,切合舞台效果。王若愚在《楚剧奋斗史》中称誉“真实唱戏的人写楚戏,最有才调的当推李百川先生,他写得多,写得最好。”李身段较矮,扮相不俊,却能取长补短,以扮演村姑、使女、小家碧玉当行超卓。他的嗓音浑厚甘美,有浓郁黄、孝方言神韵,口齿伶俐、行腔含蓄,善鼻音小花腔,又常于剧情高潮处,选用多字句、垛句的唱法,一连串观众了解的俚语方言信口开河,饶有诙谐。他在《粉妆楼》一剧中编立异腔“西厢月”,旋律优美。李百川的唱腔风格和演唱办法影响晚辈,他的代表剧目甚多,《百日缘》的七仙女、《十里凉亭》的苏玉姣、《卖棉纱》的蔡氏、《打灶神》的田三娘、《酒醉》的花魁和《送友、访友》的祝英台,演得颇具光荣。他热爱书法,与武汉书法家冯家浩是挚友,冯爱看李的戏,李敬慕冯的书法,随冯练就一手好字,常为武汉的店东题写商号、店名,被人称为“戏文人”。1938年武汉沦亡时,他因母患疾,未能随沈云陔等入川。回乡流亡途中被土匪劫持,委任他“参谋长”,他严词拒绝。后因日子所迫,重返武汉美成戏院唱戏。目击日军侵略者暴行和奸细的卖国求荣,仇视郁胸。1942年扮演《杨家将》,撰词痛斥卖国贼,激起观众的共识,然后触怒奸细敌特,以投寄装有子弹的函件相郁郁寡欢,他不为所动。1943年因患病不能登台,戏院老板嫌其不能挣钱,扬言要辞退他,他以“百川”二字题写“百事无成为人忙谋而不终,络绎不绝空徒枉劳奔终身”的对联,携眷属返乡。次年病逝于袁李湾,楚剧同仁为之沉痛叹气。【《楚剧志》】
李百川(1896—1944) 湖北黄陂人,原名李祖赐。工旦行。他自幼爱戏,无师自通。1914年,应玉壶春戏班之邀,以艺名“小官宝”登台,担任台柱和后台司理。1923年就聘于天仙舞台,拿手戏有《十里凉亭》《卖棉纱》《打灶神》《酒醉》《访友》《送友》。他热心参与楚剧由人声伴唱改为胡琴配乐的音乐变革,在《粉妆楼》一剧中编立异腔“西江月”。1926年与陶古鹏、江秋屏等组织同业公会,建立楚剧进化社,任委员兼组织组组长。1927年出演李之龙编导的《小尼姑思凡》(饰小尼姑),次年与沈云陔协作于天仙班,自动让贤。编有楚剧《天宝图》《三门街》《天雨街》《杨家将》《瓦岗寨》《花木兰参军》等剧目。他的唱腔神韵浓郁,行腔含蓄,其风格对晚辈影响较深。【《创意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图文志》】
降香赏花(1~2) 杨幼梅、沈云陔、徐小哈、李百川、彭如玉、筱春芳【张玉魂】 高亭 Teb499~500 1929年录制【1984年已仿制】
十里凉亭 李百川、章炳炎 百代 A1956 1934年录制【1984年已仿制】
罗小全(1897—?)原名罗贤奎,黄陂县人。年少寓居汉口,读私塾三年。十二岁时在街头巷尾叫卖豆腐脑。二十一岁开端演戏,从师名丑朱福全。1928年前后,与王艳云、张云鹤等在武昌首义公园同台献艺。20世纪30年代在汉口各楚剧班社搭班。1949年后,参与武汉市光亮楚剧团。罗工丑,长于插科打诨,所扮人物以彩旦见长,如《游春》的干妈、《渔舟配》的渔婆、《恶姑贤媳》的母亲等,都演得诙谐诙谐、日子气味稠密。他与鲁小山、徐小哈齐名,被称为楚剧“丑行三小”。【《楚剧志》】
罗小全(1897年生,卒年不详)湖北黄陂人,本名罗贤奎。工丑行,以彩旦见长。他扮演的《游春》的干妈、《渔舟配》的渔婆、《恶姑贤媳》的母亲等人物,诙谐诙谐,日子气味稠密。【《楚剧图文志》】
江南蓉(1898—1942)艺名小桂红,黄陂县人。年少帮人推磨放驴。后随泡桐店江洋人(江长玉)戏班学艺,工花旦。他在葛店万年台扮演时,被已享盛名的江秋屏看中,即转入共和泰平楼搭班,遭到培育和重用。江秋屏变声倒嗓期间,他敏捷成为戏班的台柱艺人。1927年,楚剧从租界进入汉口本地街,在远东旅社坪台(今六渡桥百货公司)扮演《一口血》(取材于发生在汉阳县的实事),江南蓉饰玉珍,江秋屏扮玉珍娘,两人的扮演相得益彰,颤动武汉,成为继江秋屏之后“第二个顶大风头”的花旦艺人。20世纪30年代中期,受沈云陔之聘参与满春班。江的嗓音甜润,扮演朴素大方,尤善扮演村庄。代表剧目有《蔡鸣凤辞店》、《十里凉亭》、《纺棉纱》、《卖棉纱》、《汲水》、《休妻》和《四下河南》等,武汉沦亡后,江弃艺返乡隐居。1941年,被奸细威胁押送到满春、美成登台扮演,次年患急性脑膜炎去世,尸停满春戏院后台,由楚剧同仁凑钱安葬。【《楚剧志》】
江南蓉(1898—1942) 湖北黄陂人。艺名“小桂红”,工花旦,名家江秋屏之弟子。先唱草台,后入共和泰平楼搭班。1927年因与其师合演《一口血》,相得益彰,名满江城。又受沈云陔之邀入满春戏院。代表剧目有《蔡鸣凤辞店》《十里凉亭》《纺棉纱》《卖棉纱》《汲水》《休妻》《四下河南》等。【《楚剧图文志》】
徐俗文(1898—1963)原名徐有国,艺名小福仙,黄陂县踏石村夫。年少在汉口卖油条,在洋行当童工。1915年拜师彭海清,学唱花鼓戏,习青衣。1918年、1919年先后在上海九亩地、南京浦口等地唱戏。1926年国民改造军北伐军霸占武汉,他进入血花家乡演戏,并在李之龙举行的楚剧进化社艺人练习班学习戏曲理论知识。1929年,与陶古鹏、李百川等在德明舞台同台献艺。1934年,参与沈云陔、李百川组班的满春戏园,任后台司理,发挥他长于联合同仁、长于运营管理的才干。1938年武汉失守前,沈云陔、高月楼等组成问艺楚剧宣扬二队,王若愚任队长,他任副队长。撤至四川重庆,冒着轰炸,坚持抗战宣扬扮演。他勤勤恳恳,对稳固二队的联合、坚持共和班的公伙制、遵循经济揭穿和艺术民主,均有奉献。1946年离渝返汉,他组织问艺二队原班人马与留在沦亡区内的楚剧艺人协作组成问艺楚剧团,又促进青年名艺人关啸彬向沈云陔、李雅樵向章炳炎拜师学艺,加强了老艺人与青年艺人、大后方与沦亡区之间的和睦联合。问艺楚剧团自1946年在民乐组班迄1949年武汉解放,是楚剧班社中最稳固、最联合和阵营规整的剧团,老辈艺人都以为徐俗文是其间默默无闻的一位有功之臣。1950年武汉市楚剧作业第二团建立,他当选为副团长。20世纪60年代从事传统剧目的发掘收拾作业,直至因病去世。【《创意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徐俗文(1898—1963) 湖北黄陂人。艺名“小福仙”,工青衣。1915年拜师彭海清学花鼓戏,先后在上海、南京卖艺。1926年进入“血花家乡”,又与陶古鹏、李百川、沈云陔等在德明舞台、满春戏院献艺。曾任“问艺二队”副队长,长于联合同仁,运营管理,是带队坚持抗战宣扬扮演的有功之臣。在抗战后方促进关啸彬、李雅樵拜沈云陔、高月楼为师。【《楚剧图文志》】
段殿坤(1900—1959)艺名芙蓉花,黄陂县人。早年失怙,七岁起读私塾四年,每日放学后砍柴卖。十二岁到汉口万寿桥铜器作坊当学徒。十四岁返乡拜许建林、陈明元为师学唱花鼓戏,在汉阳、孝感和沙市等地跑江湖演戏。1918年进入汉口天声班。1926年,他发动艺人自强自立,对立剧院老板的压榨,大声疾呼:“楚剧要改造,应先革自己的命!”段遇事镇定,凡戏班参议重要事宜,能拿出主意,深受同行支持。楚剧进化社建立下一任委员。1927年,参与李之龙领导的楚剧进化社艺人练习班的组成活动,述录和收拾楚剧传统剧目。李之龙编导的改造楚剧《小尼姑思凡》采纳艺人竞赛扮演,段被评为演得最好的艺人。所演剧目重视人物内涵爱情,尤以扮演悲惨剧人物见长。他规划的《秦香莲》“讲宫”的大段唱、念和《吴天寿观书》陈氏下场的甩腔,将秦香莲的凄楚,陈氏的悲愤演得深重悦耳。段原演花旦和青衣,后专工老旦,在《五娘吃糠》、《杀狗惊妻》、《孔雀东南飞》《吴汉杀妻》中扮演晚年妇女。性情明显,情感真诚,极富感染力。好读书识字,不满意扮演“活簿本”戏和“水词”戏,重视剧本的收拾改编。1930年今后,在满春班与沈云陔、李百川协作,帮忙李编写《富丽缘》、《四海棠》等连台本戏,对其间剧情组织、人物纠葛、扮演处理、颇有见地。艺人常请他说戏,经他点拨加工,艺人演得顺心,舞台效果不错,赠他“捡得顺”的雅号。段长于处理人事关系,为满春班内勤外务操心极力,艺人称他是满春班的“主心骨”。1945年9月楚剧同学会写稿,当选为理事长。中华公民共和国建立后,参与戏曲变革,发掘收拾楚剧传统剧目,并担任楚剧女艺人练习班的教育作业。他不管哮喘凶猛、力量不支,每日坚持到民众乐园四楼去上课,向学员教授调查日子、描写人物性情的领会和技巧,遭到师生的尊敬。1956年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扮演大会,获湖北省文明局奖状。【《创意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段殿坤(1900—1959)湖北黄陂人。艺名“芙蓉花”,先演花旦、青衣,后专工老旦。重视人物心里情感,以演悲惨剧见长,老旦拿手戏有《五娘吃糠》《杀狗惊妻》《孔雀东南飞》《吴汉杀妻》等。【《楚剧图文志》】
余翠云(1903—1938) 黄陂县人。师承不详,工花旦,拿手扮演风流、凶横女子和灵活丫环。代表剧目有《拾金钗》、《要陪嫁品》、《花田错》、《纺棉纱》、《唐二试妻》。所演连台本戏《郭丁香》,红极一时。因其扮演身段灵敏、目光烁烁、风韵诱人,深受观众喜欢,遂得“妖怪”绰号。早年在葛店搭台献艺,一听“妖怪”进场,观众蜂拥而至,争睹风貌。1919年,与陈月仙、陶古鹏等在春仙舞台组班。1927年进入美成,与江南蓉、江秋屏同台扮演,为三大台柱。20世纪30代初,被聘至满春戏院,与沈云陔、李百川并排头牌,名誉颇大。收徒小金翠、王晓云等,继其衣钵。惜余翠云酷嗜,烟毒极深,年仅35岁即病故。【《楚剧志》】
余翠云(1903—1938)湖北黄陂人。艺名“妖怪”,工花旦。1919年组班于春仙舞台,1927年进美成戏院,后转至满春戏院。擅演风流妇、凶横女,亦扮灵活姑娘。代表剧目有《拾金钗》《要陪嫁品》《花田错》《纺棉纱》《唐二试妻》《郭丁香》。【《楚剧图文志》】
李金和(1903—?) 湖北黄陂人,初中文明,工老旦。1921年从艺,1926年—1937年在美成、新市场、天仙唱戏。1938年一1949年在湖南、重庆、四川芦县、民乐剧团、汉口天仙等地唱戏。1950年参与武汉市楚剧团任艺人。代表著作:《杀狗惊妻》饰曹母、《乔麦馍赶寿》饰蒋氏、《秦香莲》饰国太、《打金枝》饰郭母、《乌金记》饰刘寡妇等。1949年武汉市会演《白毛女》获三等奖。1956年武汉市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获三等奖。1957年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三等奖。后从事教育,1960年评为优异教师。【《楚剧志》】
陈梅村(1906—1972)名焕章,湖北黄陂人,艺名“筱桂香”,先习旦后改小生、老生,又改丑。自幼跟从舅父杜善记在祁福湾戏班学艺,1913年随班赴上海闸北扮演,后曲折豫南驻马店、鄂北广水等地。1923年入汉口共和泰平楼、玉壶春 戏园搭班。1933年入满春班,专工老生。1938年,随问艺抗敌活动宣扬第二队旅川,扮演田汉编剧的《新雁门关》,遭到集合重庆的艺术家的欣赏。他长于跨行扮演,长于人物描写。《葛麻》之视钱如命、小人乍富的马铎、《打豆腐》中沉浸功名、不管生计的黄德才、《乌金记》外滑内奸、玩世不恭的张柏林、《甲午海战》之老奸巨猾的李鸿章均系其描写的代表形象,还有《蝴蝶杯》之田云山、《血债血还》之卖油条老头、《夺印》中的落后大众等副角,无一不光荣夺人,令人不忘。1956年在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扮演大会。以饰《乌金记》的张柏林获扮演二等奖。【《创意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陈梅村(1906—1972)湖北黄陂人,艺名“筱桂香”,先习旦后改小生、老生,又改丑。1913年赴上海闸北扮演,后曲折豫南驻马店、鄂北广水等地。1923年入汉口共和泰平楼、玉壶春戏园搭班。1933年入满春班,专工老生。善跨行扮演,长于人物描写。抗战期间扮演田汉之《新雁门关》即获欣赏,其代表作《葛麻》之马铎、《打豆腐》之黄德才、《乌金记》之张柏林、《蝴蝶杯》之田云山、《血债血还》之卖油条老头、《甲午海战》之李鸿章,均生异彩,令人不忘。【《楚剧图文志》】
徐小哈(1907—1940) 黄陂县人,工丑。幼时热爱花鼓戏,十四岁进戏班学艺,工丑。他的嗓音宽亮,长于扮演老实、发呆的喜剧人物。扮妆时,习气将白粉敷遍项脖,进场时不断伸脖缩颈,称之为“哈巴”相。代表剧目有《讹舅子》、《探亲家》、《叶五过门》等,演得颇有机趣,遭到观众喜欢。徐与李百川合演的《卖棉纱》、与杨幼梅合演的《讨 学钱》分别由百代、高亭公司灌成唱片发行。1940年4月,徐携子到重庆参与问艺楚剧宣扬第二队,阴历七月初六日夜晚被日军飞机炸死。1941年2月12日,由政治部三厅厅长郭沫若主祭,问艺二队整体队员和文艺界代表参与了徐的追悼会。【《楚剧志》】
徐小哈(1907—1940)湖北黄陂人。工丑行。嗓音宽亮,扮演颇具机趣。代表作有《讹舅子》《探亲家》《叶五过门》,与李百川合演之《卖棉纱》、与杨幼梅合演之《讨学钱》分别由百代、高亭公司灌成唱片发行。【《楚剧图文志》】
降香赏花(1~2) 杨幼梅、沈云陔、徐小哈、李百川、彭如玉、筱春芳【张玉魂】 高亭 Teb499~500 1929年录制【1984年已仿制】
杨少华(1914—1985) 湖北黄陂人,工丑,兼导演。1924年(10岁)从艺,师承杨义兴、彭如玉、罗怡安、应卫云。武汉第三期艺人练习班、戏曲界人员讲习班学员,曾参与新五师抗日宣扬楚剧一队,武汉楚剧团建立下一任艺人,创意戏曲家协会会员。其《杨绊讨亲》之杨绊众所周知,为原国家主席屡次观看。还有人物如张古玩(《借妻》)、赵义(《烤火》)、人估客(《卖女》)、县太爷(《乌金记》)、刘仁(《潇湘夜雨》)等,为其描写之典型形象。其导演之《费公智自杀》1956年获湖北省戏曲会演导演奖。【《楚剧志》】
杨少华(1914—1985)湖北黄陂人。10岁入行,师承杨义兴、彭如玉、罗怡安、应卫云,工丑行。武汉第三期艺人练习班、戏曲界人员讲习班学员,曾参与新五师抗日宣扬楚剧一队,武汉楚剧团建立下一任艺人。其扮演《杨绊讨亲》之杨绊众所周知,还有《借妻》中的张古玩、《烤火》中的赵义、《卖女》中的人估客等,为其描写之典型形象。其导演之《乌金记》《费公智自杀》曾获湖北省戏曲会演导演奖。【《楚剧图文志》】
钟惠然(1921— ) 湖北黄陂人,工小生、老生、花脸。1932年从艺,师承陶古鹏。在长达80余年的舞台实践中,描写了很多性情悬殊的人物形象。他唱腔嘹亮激越,吐字喷口有力,构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他描写的“包公”艺术形象更为观众和行家们所称道。代表作有《探阴山》《宝莲灯》《大访友》《夺印》《山乡风云》《养命的儿子》等。曾获武汉市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甲等奖、武汉市第三届戏曲观摩会演一等奖。【《楚剧图文志》】【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罗玉华(1922—2010) 男,湖北黄陂人,奶名“丑货”。爸爸妈妈早亡,7岁由同村人送入汉口某茶馆当童工。8岁在茶馆遇 沈云陔收其为徒,取名罗玉华,从此开端演艺生计。在师傅的精心组织下练功学戏,并照顾沈云陔起居,情同父子。1932年 参与满春戏园举行的内部科班,在京剧教师的指导下,练就了 过硬的武功,他身段边式刚柔相济,成为继余文君之后名副其 实的楚剧刀马旦。不论是随“问艺二队”在四川期间,仍是1946年返汉后的演艺生计中,他都是戏班里的主干,武戏俊彦。1951年武汉市楚剧团扮演《金田起义》,他扮演女将洪宣娇非常超卓。一趟“剑舞”亭亭玉立,深得业表里欣赏。1953年后调武汉市戏曲校园任武旦主教教师,教授《虹桥赠珠》、《拦马》、《红桃山》、《露台寺》、《打焦赞》、《水漫金山》、《打瓜招亲》等剧,学生马庆萍、戴琳、张一平、孙敏、张金凤等皆有成果。1965年,他与汪期贤为楚剧现代戏《海英》规划“扳闸”一折,奇妙运用油布(绸料)为舞具,充分调动戏曲的舞蹈语汇,演绎一场小海英搏风斗雨冒险开闸的英豪豪举,取得中南区现代戏观摩会演大会的共同好评。【《楚剧志》】
汪玲陔(1930—1993) 男,湖北黄陂李集人。9岁伴随湾邹木陔学唱楚剧,14岁拜余文君为师,技艺大进,不管生、旦人物皆能,有时还兼演净、丑,有“渊水缸”之称。武汉解放前夕回黄陂搭班,1949年后参与光亮楚剧团,后下放武昌县楚剧团。20世纪70年代末曾在江汉区文明馆部属楚剧团演戏,后领衔组成武汉市凌云楚剧团,在武汉市和湖北省各地扮演,盛极一时,颇受底层大众欢迎。他扮演天然,富于日子气味。所扮演的《白扇记》、《送友》、《孟丽君》、《何氏劝姑》、《王婆骂鸡》、《狄后访子》和现代戏《杨立贝》等颇具特征。他演唱考究喷口,咬字清楚,字字人耳,句句“钻心”,吸收李百川、余文君、关啸彬等人的演唱办法和技巧,发明的垛字句清板、明晰如诉,神韵十足,具有楚剧的原始美和朴素美,合适戏迷的审美要求。【《楚剧志》】
汪玲陔(1930—1993)湖北黄陂人。师从邹木陔。他戏路很宽,重视人物描写,知晓楚剧旦行。其演唱行腔低回悠扬,擅歌无配乐“垛板”等。代表作有《何氏劝姑》《白扇记》《王婆骂鸡》《狄后访子》等。【《楚剧图文志》】
彭青莲(1957—)湖北黄陂人。工正旦。1971年考入湖北省楚剧团学员班,1986年考入创意戏曲学院扮演系教师主干专业练习班。她的嗓音亮堂圆润,唱腔含蓄悦耳,带有浓郁的泥土气味。曾获第十九届创意戏曲梅花奖、第十届创意艺术节文华扮演奖等奖项。代表剧目有《蝴蝶杯》《禁绝出世的人》《赤色娘子军》《赵玉珍装疯》《孟丽君》《娘娘千岁》《儿孙梦》《双玉蝉》《逼休》《秋色渐浓》《辛亥人家》等。【《楚剧图文志》】【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彭青莲,女,汉族,1957年出世,湖北黄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意戏曲家协会会员,湖北文明名家,十九大代表,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取得者,享用国务院专家傻呵呵,国家一级艺人。曾任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文明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获第二十届创意戏曲“梅花奖”;同年,携大型创造剧目《娘娘千岁》参与第七届创意艺术节,获文明部第十一届文华扮演奖,成为楚剧历史上首位“双奖”艺人。
其代表剧目有《禁绝出世的人》《赵玉贞装疯》《娘娘千岁》《蝴蝶杯》《珍珠塔》《双玉蝉》《赶会》《逼休》《辛亥人家》等。
夏青玲(1967—)湖北黄陂人。工闺秀。1986年结业于武汉市戏曲校园。她天然生成嗓音清亮圆润,扮相香甜可人。曾获首届创意博兴家乡小戏艺术节优异艺人奖、第八届创意艺术节文华扮演奖、第二十五届创意戏曲梅花奖等。代表剧目有《访友》《断桥》《宝莲灯》《哑女告状》《三月茶香》等。【《楚剧图文志》】【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夏青玲,楚剧领军人物。武汉楚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艺人。创意戏曲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武汉戏曲家协会副主席。荣获联合国家乡非物质文明遗产维护基金会“家乡和平艺术家”荣誉称谓。武汉高校大学生戏曲节常任指导教师。
曾获创意艺术节“文华扮演奖”;创意戏曲“梅花奖”;湖北省“牡丹花”戏曲奖;湖北省楚剧艺术节“艺人一等奖”;博兴家乡小戏艺术节“优异扮演奖”;武汉艺术人才“江花奖”“江花大奖”等。
楚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委员;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五一劳动奖章;市优异文艺家等称谓。
享用国务院政府特殊傻呵呵、武汉市闻名艺术家傻呵呵、武汉市政府专项傻呵呵。当选市“黄鹤英才(专项)方案”。
担纲《擂响中华》创意戏曲十大青年领军诞生记、创意梆子十大青年领军、第十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湖北卫视《戏码头》等大赛的评委。
代表剧目:《双玉蝉》《潇湘夜雨》《哑女告状》《狱卒平冤》《李三娘》《巡按审母》《宝莲灯》《姑嫂奇冤》《乱点鸳鸯谱》《打金枝》《红鬃烈马》《四下河南》《推车赶会》《夜梦冠带》《寻女》《访友》《断桥》《百花赠剑》《卖棉纱》《桂枝写状》《三月茶香》《万里茶道》《向警予》等。